close

神明當「契父母」是從何而來?民俗學者林茂賢說,早年農業社會醫療不發達,造成夭折率高、嬰兒「歹育飼」;或經常受驚嚇啼哭、體弱多病,父母或者家中長輩多會前往廟宇祈福「結契」,請神明收為「契子女」(義子或義女),祈求得到神明的庇佑,平安長大。


 現任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林茂賢指出,坊間信仰的神明只要是「正神」都會收契子女,除非是「陰神」廟;如百應公、大眾爺、義民爺、姑娘廟等,屬於孤魂野鬼,絕無家長願意子女給孤魂野鬼當契子女。



 「契子女」依習俗,在每年契父母聖誕或廟會節慶時,會返廟祭拜並換「



 絭」(銅錢穿紅紗線)的紅紗線,直到滿十六歲成人為止。家長在每年中秋節都會抱著子女,或親自回廟團圓參拜,乃源自於「春祈秋報」,即春天祈求、秋天回報。大部分小孩長大後,也都會回廟宇來答謝神明的庇佑。



 林茂賢說,大樹公或石頭公也有人「結契」,祈求「好育飼」;主要是希望孩子能夠像大樹般茁壯長大,身體像石頭般的硬朗。「結契」屬於民間傳統習俗,為人父母求得心安外,也是心靈寄託,並不受時空影響,已流傳千百年、沿襲至今。


【中國時報 陳世宗/中縣報導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共沐神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